悼念︱《敵后武工隊》中在世的最后一位戰斗英雄走了,享年102歲
發布時間:2022-12-16
來源:1
分享:

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原冀中九分區敵后武工隊一隊副隊長,小說《敵后武工隊》中“賈正”的原型,老英雄賈正喜同志,于2022年12月10日在保定徐水區逝世,享年102歲。12月12日上午,賈正喜同志追悼會在家鄉大因鎮王村舉行。中華英烈褒揚事業促進會、抗戰英烈褒揚教育基金和太行人民抗戰研究院委托志愿者程躍洲致悼詞,高度評價了賈正喜同志光榮而傳奇的一生。
賈正喜同志生于1921年,自幼家中貧苦,13歲喪父,16歲開始打長工。1939年,18歲的賈正喜在晉察冀軍區晉中18團參加八路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42年,日寇對冀中根據地進行“大掃蕩”,實行燒光、殺光、搶光的“三光”政策。為了打擊侵略者的囂張氣焰,鼓舞冀中人民抗日斗志和勝利信心,根據上級指示,成立了“敵后武裝工作隊”。這是一支不穿軍裝的抗日隊伍,賈正喜被調入九分區一分隊,馮志任隊長,賈正喜任副隊長。在殘酷的戰爭年代,敵后武工隊既是戰斗隊,又是宣傳隊,創造了智斗松田、奇襲南關火車站、巧奪黃莊、火燒梁家橋、智殺侯扒皮等頗具傳奇色彩的抗戰故事,在后來馮志創作的長篇小說《敵后武工隊》中生動呈現。賈正喜作為武工隊英雄群體的代表之一、“賈正”的原型,也被家鄉人民熟知和愛戴。

賈正喜在戰場上打了七年仗,也負了一身傷。在1944年的一次戰斗中,他被手榴彈炸暈,右手食指炸斷,太陽穴炸傷,造成腦傷。1946年后,他主動要求復員回家做了農民。在村里曾擔任民兵連長、村長、村支書。據當地干部回憶,回鄉后賈正喜嚴格教育子女,傳承良好家風,參與青少年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工作。在世時他常說,“我把敵后武工隊的故事講給兒子、孫子、重孫子聽。我講不動了,孩子們替我講。”為了不讓人們遺忘戰友的英雄故事,賈正喜還出版過口述史。2015年,賈正喜獲得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頒發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章,對這份殊榮,老人家格外珍惜。

中華英烈褒揚事業促進會在悼詞中指出,賈正喜同志作為一個擁有80多年黨齡的黨員,在革命戰爭年代,拋頭顱、灑熱血,出生入死跟黨走;在和平建設時期,時刻不忘自己是一名共產黨員,將大量的時間和有限的生活費,用于關心下一代成長,做紅色基因的傳播者,功勛猶存,風范猶在。為了學習和發揚他的奮斗精神,我們隆重舉行追悼儀式,追憶緬懷賈正喜同志。我們懷念他,學習他,因為他把畢生的心血和精力都獻給了黨和人民。特別是近30多年來,他始終保持“革命戰爭時期的那么一股勁,那么一股革命熱情,那么一種拼命精神”,進機關、下工廠、走入部隊和學校,對青年人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贏得了社會的廣泛贊譽。我們要化悲痛為力量,繼承先輩遺志,傳承紅色基因,以新擔當新作為奮力開創中華英烈褒揚事業新局面,以實際行動表達我們的悼念。


2015年以來,中華英烈褒揚事業促進會曾先后為賈正喜等抗戰老英雄攝制口述史紀錄片,專門拍攝肖像題材作品60余幅,組織“目光、對話、傳承”抗戰老兵主題巡講展,以銘記抗戰歷史,褒揚英烈事跡,弘揚民族精神。今后,中華英烈褒揚事業促進會將繼續做好抗戰英烈事跡的褒揚教育和英雄模范人物的健康關愛,將賈正喜等老英雄的精神風范和英勇故事世代傳頌下去,讓更多的人從中汲取精神養分,讓英烈精神薪火相傳。
問蒼穹何者不朽?
唯大義永不落幕!
讓我們向老英雄致敬。
鏈接
▼▼▼
2018年5月26日,中華英烈褒揚事業促進會在京設立抗戰英烈褒揚教育基金。該基金由中華英烈褒揚事業促進會、太行人民抗戰研究院聯合發起,是我國首個以抗戰烈士褒揚教育交流為主題的專項基金,也是首個下沉至縣鄉、緊密結合普通志愿者和基層群眾的工作基金,旨在通過支持基層英烈褒揚教育,使烈士紀念活動具體化、個體化、情感化,在全社會形成感恩、敬仰、學習英烈的濃厚氛圍,引導年輕一代珍愛今天來之不易的和平與幸福。
項目大事記:
2018年8月 開展“情系太行——抗戰老兵健康幫扶紅色左權行”活動
2018年9月 第五個“國家烈士紀念日”到來之際,與左權縣委、縣政府聯合舉辦全國多地聯動同祭抗戰英烈活動
2019年6月 啟動英烈教育進課堂項目,組織編寫《抗戰英烈故事讀本》
2019年7月 啟動基層黨建創新聯動老區老兵健康幫扶公益項目。先后為50余名抗戰老兵和優撫對象提供義務健康幫助,建檔立卡并定期前往家中慰問義診。
2019年10月 赴山西、浙江、河北等多地組織“目光、對話、傳承”——抗戰老兵主題巡講展
2020年6月 組織向武漢抗疫一線捐贈防疫用品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