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風采|老兵口述史與他們的本真生活
發布時間:2022-12-22
分享:


薛剛,男,1963年7月出生,籍貫北京,解放軍信息工程學院畢業,1988年從原總參三部轉業。先后在湖北省荊門市原糧食局任科長、北京中關村電子商城任辦公室主任、北京電視臺任專題片編導、中央電視臺任專題片編導、北京天際東方影視文化傳媒有限公司任總經理等職務,2016年轉任南京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副館長至今。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抗日老戰士口述史資料搶救整理”第一主采記者、中華口述歷史研究會常務理事、江蘇省口述歷史研究會常務理事、中華英烈褒揚事業促進會特聘歷史顧問、獨立紀錄片導演。
老兵口述史與他們的本真生活
不只看到人生中的閃光面,不同于教科書上的歷史,口述歷史關注大時代下小人物的命運,將小人物體驗化的經歷與大環境、大事件相結合。在南京,有這么一個人,從事抗戰老兵口述歷史記錄十余年,足跡遍及全國近30個省、市、自治區,采訪了近千位抗戰老兵。
他是南京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副館長薛剛。畢業于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從原總參三部轉業后,他創建了自己的工作室,多年致力于抗戰老兵的公益活動,現定居南京,帶領口述史團隊參與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抗日老戰士口述史資料搶救整理”。
本身就屬于小眾學科、近年來才稍微有點“熱度”的口述歷史,十年前在大眾看來更是陌生與冷門。“很多人會把口述歷史與新聞采訪相混淆”,薛剛介紹說,“有的老兵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會講述值得宣傳或者自己很榮耀的一些事情,這就對我們做口述采訪造成了一定障礙。”
“我們希望能夠從一個老兵的出生、成長一直講到現在,家庭史、成長史、教育史、從軍史、戰斗史、政治史甚至婚姻史等等,我們都想問到。”薛剛介紹道,他認為口述史就是講述抗戰老兵完整的一生。
薛剛出生在北京的一個軍人家庭,父母都是軍人。父親在部隊教了一輩子書,很多戰友都經歷過抗戰。小時候,薛剛就經常聽父輩的叔叔、伯伯們聊起當年的往事,耳濡目染地對老兵群體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加之成長在軍營、年少讀軍校、爾后進部隊服役的經歷,他自然而然對經歷過戰爭年代九死一生的老兵懷有親切感。
“我記得我上學的時候,歷史書上關于抗戰的描述只有短短的一頁半介紹,這段歷史我們過去知道得比較少,或者比較片面,我本身就很喜歡歷史,對老兵這個群體一直保持非常敏銳的關注。”他說。
剛開始時,薛剛和團隊成員都有自己的本職工作,對抗戰老兵進行口述歷史采訪只能犧牲自己的周末或者工休日假期,自掏腰包來進行。雖然偶爾能得到一些社會熱心人士、公益機構的資助,相對而言也只是杯水車薪。
到目前為止,薛剛和他的團隊跑遍了幾乎整個中國,一年365天有幾乎超過200天都在進行老兵口述史的采集工作。他所在的南京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口述歷史工作室自成立以來,采訪了近3000位抗戰老兵,訪談視頻素材超過30萬分鐘,這些成果被他們以視頻、錄音、文字、圖片等多重形式記錄和保存。
在被問及這些年堅持關注抗戰老兵的初心時,他說:“對老兵的關注,是個欠缺的東西。幾乎很少有人對他們做這樣的記錄,大家對民間記憶、社會公眾記憶也接觸得比較少。我的動機很簡單,我們不光要關注那段歷史,還要記錄那段歷史。”

(薛剛采訪既參加過長征又參加過抗戰的102歲老兵胡正先)
據薛剛介紹,抗戰老兵口述歷史采集過程中,會遇到不少困難。首先是前期功課。抗戰老兵經歷過不同時期的社會變革,會產生不同的感受和認知。這些認知和感受都是歷史記憶的碎片,也是口述歷史的價值。如果你對那段歷史和事件不了解,或者跟老人溝通不到位,老兵可能會覺得你不懂,就跟你說得很輕描淡寫,會影響口述采訪的質量。因此困難就在——需要做好足夠的功課,和被訪者之間有非常好的前期溝通。要看大量的書籍、查詢大量的資料,否則很難與老兵形成比較好的對話。另一個困難是時間。這些老兵都已是耄耋之年,薛剛采訪過年齡最大的114歲,最小的也有88歲。他們年事已高,從一開始了解信息,到真正付諸行動進行采訪,經歷這一過程后,可能有的老人就不在了。這是讓薛剛覺得特別遺憾又無奈的事,他常說,“我們是與時間賽跑的人,我們明知跑不過時間,但我們還必須得跑。與時間賽跑,我們永遠都是失敗者,但我們還得跑。”

(薛剛采訪“明星級老兵”、表演藝術家肖馳奶奶)
多年來,薛剛對老兵故事傳播有著獨到的見解和體會。他說,過去我們在某種程度上把英雄烈士宣傳得過于“高大上”了,這也是為什么部分年輕人會對此產生抵觸的原因。我們要大力弘揚英烈事跡、英烈精神,但也要更多關注其背后的故事。不光要知道英雄人生的亮點,更關鍵的是要知道亮點是怎么形成的。往往這些亮點在他們的普通生活中并不會一直閃亮。不論是哪個年代的老兵,在傳播時我們要摒棄過去那種太過于“高大上”的宣傳,首先要把他回歸到一個正常人。他是個普通的人,和你我都一樣。
在利用新媒體手段傳播老兵故事方面,薛剛提出了他的兩點建議:一是要符合年輕人的視角,忠于年輕人的思維方式和他們對一些事物的理解。二是要抓住“點”,抓住老兵群體在生活中和普通人一樣的“點”。很多非常好的老兵故事其實也是你我都會經歷的很普通的故事,只不過這樣的故事發生在“英雄”身上,更有一些不一樣的地方,把這些故事里他們對生活的認知、對人生的感悟提煉出來,就是接地氣、平民化的內容,這樣才會讓英雄更具象、更有親和力、更貼近本真生活。
(以上文字來源于鳳凰歷史頻道,經薛剛本人同意,略有改動。)